生肖定象征什么?
1、子鼠 在中国传统中,鼠年意味着财富. 《大戴礼记·夏小正》中有“四月,蓄燕;五月,巢氏。”的记载,其中“巢氏”就是指用芦苇或草木扎成巢穴的模样,用来模拟燕子筑巢的过程。所以,在古时三月清明至五月初夏,是养蚕采桑、织丝纺纱的黄金季节,同时也正是燕子筑巢的时候。人们一边耕耘劳作,一边盼望收获和燕筑新巢,生活充满了希望。在十二生肖中,老鼠是排第一位的。同时,由于民间文化中“子”代表着财富,所以也有人说生肖鼠是为财富而存在的代表。(至于为什么是“子”不是“午”,这其中还有一段故事呢!)
2、丑牛 位于十二地支第二位,生肖牛为农历的十二月--腊月所代表。在中国古代,每年十二月建造的“祭灶”仪式非常重要。所谓“灶王爷”就是代表人间百姓的神祗。他的职责主要是掌管一家之主的饮食,进而决定这一家的命运。而“祭灶”时所供食品中,必须有两样主食,分别是糯米和大豆。这既是对“灶王爷”的尊重,也是给家家户户的吉祥福瑞。
3、寅虎 生肖虎为正月之首。在古代中国,正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月份,在这个月里除了有新的年历开始之外,还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等。而在这些节日中,又数正月初一的新春更为重要。在民间传统文化中,“元”字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善”,二是指“第一”。正月初一就有“新年第一天”的意思,同时因为这一天又是一岁之元的开始,所以又是“元旦”,因此也有称它为“元日”或者“三元”的。
4、卯兔 因为兔和“卯”字形相似,所以在书写时很容易混淆,但二者却是不同的地支。之所以说兔子和卯有关系,主要是因为古人发现月亮盈亏的规律与兔子身上的毛色变化规律很相似——“阴消阳长”。所以,古人看到月出月落的时候,常以兔子来比喻,如在“卯时刻”放风筝,就暗喻着“高飞远走”;用“卯酒”招待客人则代表“待客心诚”等等。
5、辰龙 中国古代以农为本,十分重视二十四节气这个大自然循环的变化,而每个节气的开始都以“立春”为代表,也就是说“立春”是一岁之计的开始。那么,谁代表春天呢?就是生肖龙所在的二月。为什么是二月而不是一月呢?这是因为农历二月有一个最重要的节日——清明节,而这个节日的主要习俗就是扫墓祭祖。而在古人的观念中,春季是由祖灵祖先保护的时节,当然春天也是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季节。所以,龙就被赋予了全新的内涵,代表生命的繁荣。
6、巳蛇 位于农历三月,又称作“暮春”。这时候气温逐渐升高,雨水也逐渐增多,万物都开始蓬勃生长。然而,对于人们来说,此时却很容易生病,需要谨避邪毒,精心调养。因为春令气节的主色调就是绿色,所以古人就用五行之中“火克金”“金生土”的法则,把绿色的植物比作富有生命力的土地,认为它可以驱赶春日的邪恶之气。而蛇就是一种具有灵性且善于潜伏的动物,它在春日里的颜色就像是绿油油的草丛,能跟大地融为一体,从而避开敌人的侵袭。所以,古人把属蛇人奉为神灵来供奉,以求获得平安。
7、午马 “立夏”节气始于农历四月,此时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开始上升,日照时间进一步加长,自然界的生物也开始苏醒。而作为十二时辰的中午,恰好是阳气最盛的时刻,也是阴阳交替的关键时间点,所以午马的寓意就是积极向上并且不断进取的象征。 8、未羊 农历五月俗称“仲夏”,在这个时候不仅温度适宜,而且各种农作物也都旺盛生长。对于勤劳勇敢的先民而言,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节,正如古诗中描绘的那样,“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虽然天地广阔,但最好的收成还是要辛勤劳动才能获得。
9、申猴 古书中描述的“夏至”节气,一般都在农历的六月。在这一天气温最高,日照最长。据说到了这一天的中午,就连一根针落地都可以听见声音。所以,为了躲避炎热,人们纷纷回家闭门避暑。而猴子就在这一段时间内活跃起来,它们喜欢倒立、翻跟头,甚至能用指甲梳理发鬓。所以,古人觉得猴子聪明灵敏而又无所不能,就把它当做神灵来顶礼膜拜了。
10、酉鸡 位于九月,俗称“金秋”、“仲秋”。在农历八月,人们通常将迎接霜雪的到来作为最重要的准备活动之一。俗话说“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说的就是这段时节的气候变化。而在现代科学中,气象学上定义的“霜降”,实际上指的是公历十月二十八号或二十九号,并非农历九月末。尽管如此,古人还是在九月末的深秋季节,用“霜降”代表秋季的结束,并将此节气命名的意义归结为“阴气渐重,露凝而白”。
11、戌狗 位于十月,别名“季秋”或“晚秋”。从“寒露”到“霜降”,秋季逐渐向冬季过渡。根据古人对自然的观察,这个时候天空中的水气会凝结成露珠,而当太阳升起时,又有如蒸汽般升腾,所以“寒露”的“露”字带“冷”,表明它是寒冷的日子。同样的道理,“霜降”的“霜”字带有“咸”意,说明此时天气逐渐转凉,露水凝结而成霜花。
12、亥猪 位于十一月,又称“孟冬”、“初冬”。虽然有着“立冬”的节气名称,但仍然处于秋冬季节交替的阶段,所谓“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就是这个时间段气温最低的特点。在古代,人们对这个阶段的天气变化尤为关注,并把它记录在典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