琀在五行属什么?
《尔雅》 郭璞注:“蝉鸣曰琀。” 《集韵·覃韵》:“琀,死丧之祭也。” 汉王先谦撰《庄子校释》:“琀字当作‘唅’,音寒。《周礼》:‘含人之丧’。注云:‘今时葬则含之。’” 明刘凤翥撰《庄子注疏》:“唅者,咽也。古人既卒,洗其咽而不饭,惟露寝;将葬,以饭填其喉间,谓之唅。” 清俞正燮撰《癸巳类稿·卷八·〈庄子〉鸣条汇考》:“按,晋灼引《汉书》注云:‘唅,干咽也。’师古曰:‘唅,食之名,谓所咽之物也。’然则此字当是‘’,与‘含’异,音义皆同。……《礼记》云:‘饭用脯醢。’‘脯’亦作‘脯醢’。此盖古者礼尸之具,至秦废之。孔子所谓‘为尸,不饭’者是矣。后世丧葬,有饭含之称。”
综上,可知“琀”本指咽部食物,是活人进食之件;而“唅”本指死人口中含物,是送死之物。二者音近,故常相通。但用法有别:“琀”多用于活人,“唅”多用于死人。
至于五行之说,则是魏晋南北朝才兴起的概念,东汉班固著《汉书·艺文志》中言及方术之时,只说“诸家方伎十一家二百七十四卷”,并无“五行”名目;论及阴阳家时,只提“阴阳十三家三百二十一篇”,亦无“五行”名称。可见五行观念此时尚未渗透进来。